十幾年前看過的一部電影,在懵懂無知的時期,這部電影只讓我感覺到溫馨,而十幾年後的今天,重溫這部電影,又多了很多不一樣的情緒。
電影用敘事法來描寫主角 威爾 「探索自我」的過程呈現到整部電影上面,威爾 在心境上微妙的轉變,可以從與每個人物交流時可以看出一些端倪,一開始的 威爾 表現出心理防衛機制(Defense mechanism)非常強烈,利用 打架、獨自解數學題、調侃哈佛大學生、對心理學教授先聲奪人...等等,可以看到 威爾 其實 在某些面向來看很孤單,雖然他看上去不乏朋友,但其實他並不能接受「不完美的自己」。
當 吉拉德·藍伯 教授 發現到這位數學天才的時候,藍伯 教授眼睛就像找到鑽石一樣,但是 藍伯 教授似乎發現到 威爾 有一道很厚重的心牆,於是他告訴 威爾 要看心理醫生,對 威爾 來說,這簡直不堪入耳,於是機靈的 藍伯 教授跟 威爾 商量,只要配合解題就讓他免於牢獄之災,這是一種心理博弈過程,威爾 當然很爽快的答應。
在心理治療期間,每位心理醫師都使用他們擅長的方式來跟 威爾 進行交流,威爾 似乎想要用「心裡攻擊」的方式來試探這些心理醫師是否真的在乎自己,很顯然地這些心理醫師無法接受他這樣的行為,也就是說,這些心理醫師都把威爾當成一位「病患」,換言之,威爾 在他們身上感受不到共情能力。
藍伯 教授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只好找上他的大學同學 西恩·麥奎爾,在電影裡面,西恩教授是一個共情能力很強的人(也可以說同理心很強),當 威爾 進到 西恩教授的休息室之後,大咧咧的坐在沙發想要趕快結束這場無聊又可笑的「治療」,